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0%以上,已居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第二位。
从正常细胞逐渐发生癌变,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但很多人直到结直肠癌晚期才就诊,究其原因,都是对出现的早期症状缺乏警惕。正确认识结直肠癌的“警示症状”是发现病情的关键。
结直肠癌的警示症状
越早识别,治愈机会越大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等相混淆。但在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1.大便带血
粪便带鲜血,而又不能用痔疮解释,这往往是结直肠癌的最早症状;如果是鲜血,可能来自与直肠相近的结肠,一般便血量不多呈暗红色,可在排便前后流出,附着在粪便表面;如果大便发黑,甚至像柏油一样的颜色,出血可能来自结肠的更上部分。
2.脓血便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脓血便,按痢疾治疗效果不好;患者便意频繁,有排不尽的感觉,时常有肛门下坠感。
3.排便习惯改变
正常人大便多是定时每日1次,不干不稀,也有少数人每天2至3次,或两三日1次,但不伴有任何症状。
在没有任何诱因(如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旅行、进食或药物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包括排便次数突然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这种症状持续超过3周应格外注意。
4.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变细、变扁或表面出现槽沟。
5.大便潜血
粪便检查反复多次出现隐血者。
6.腹痛腹胀
早期结直肠癌并无疼痛,只有当肿瘤侵及直肠周围组织或腹膜时,才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当出现持续性下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时,应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
7.腹部肿块
息肉型结肠癌多发于右侧结肠,常在腹部摸到体积较大的肿块。横结肠的肿块可在脐周摸到,肿块较硬,大小不等,表面有结节。
8.贫血
结直肠癌所致的长期慢性出血是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一般表现为疲乏、困倦、头晕、心慌、睑结膜及甲床颜色苍白等。
9.体重减轻
长期肿瘤消耗,会造成体重下降明显,患者常感乏力、没有精神。如果这些症状在短期内出现且逐渐加重,就应引起重视。

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的判断方法
是不是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就要怀疑结直肠癌呢?如何判断是不是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需要记住以下提示: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以下人群属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以下各项累计评分≥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
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
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吸烟史:无(0分),有(1分)。
BMI:<23kg/m²(0分),≥23kg/m²(1分)。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4分)。
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结直肠癌的预防方法
早筛、早诊、早治
预防结直肠癌,最重要的是早筛、早诊、早治,高风险人群应定期筛查。
结肠镜检查是一线推荐筛查方法。对于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法。
除需警惕上述症状和遵循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外,控制吸烟、保持健康体重(BMI<23kg/m²)、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牢记:察觉预警症状及时排查,若为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健康科普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