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无创“聚焦超声刀”破解罕见肿瘤难题,有人从轮椅到菜场,有人从绝望到成为准新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8: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设计 王喆 通讯员 鲁青 许紫莹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临床医生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

这个时代需要破壁者。他们打破技术的壁垒,突破认知的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开疆拓土,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让绝境中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带来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潮新闻健康中心,推出“医路破壁者”专栏,聆听临床医生的“破壁”故事,感受他们守护生命的温度。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医学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至暗时刻,见证医者仁心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

腿上、臀部、腹腔内……反复长出肿块,有人无法直身,有人无法走路,还有人因为肿块压迫血管、气道,危及生命。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韧带样瘤。它不是恶性肿瘤,也不是良性肿瘤,而是一种更棘手的交界性肿瘤。它的年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五,比彩票中大奖都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胡晓晔医生花了10多年时间研究这类肿瘤,并找到了克制它的法宝——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这项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类似我们大西北的光热发电,将超声波聚焦到一个小点,产生高热,可以“烫”死肿瘤,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没有伤口,甚至全程不会接触肿瘤,不给肿瘤细胞逃逸的机会。

坐着被推进来的女患者

两年后能去菜场买菜了

韧带样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硬纤维瘤,每百万人中仅有2.4-4.3人发病。很多医生可能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肿瘤。

胡晓晔医生清晰地记得10多年前,自己接诊的第一位韧带样瘤患者。那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肿瘤长在腹部内,像韭菜一样一茬茬,总是切不干净,在此之前,她已经开刀8次,还出现了肠穿孔,“她也是走投无路了,在别人的推荐下,来我这里试试HIFU治疗。”

高强度聚焦超声又被称为HIFU技术。

“它的原理简单说就类似于用放大镜在太阳下聚焦热量。它利用聚焦在生物组织中的高强度超声产生的热效应,使治疗焦域处的组织凝固性坏死或变性坏死。” 胡晓晔形象地解释,它可以“烫”死靶区内的肿瘤细胞,而不损伤周围正常器官或组织。

浙大二院是国内最早一批引进该技术的医院,在接诊这位韧带样瘤患者时,胡医生和团队已经研究了这项技术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治疗之后,女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肿瘤被消融,随访两年后也没有再生长。

“她最初来就诊时是坐着轮椅被推进来的,治疗后一段时间,可以自己到菜场上买菜了。”对患者来说,这是重生,对当时的胡晓晔来说,这是一种激励。“我们摸到了治疗罕见肿瘤的方法。”

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韧带样瘤不要轻易手术切除

韧带样瘤不会转移,但却“不好惹”,它和伤口相关,受伤后的地方容易增生,所以会随着手术切口蔓延,从一个变多个。这也就意味着,手术切除后,韧带样瘤反而会“疯长”。

“但很多患者在发现自己长肿瘤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手术切除。” 胡晓晔医生解释,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优势在于没有创伤,在不接触肿瘤的前提下,通过“隔山打牛”的方式杀死癌细胞,也就减少韧带样瘤复发的机会。

很多人初见韧带样瘤患者,都会被患者身体各处各种奇特的凸起惊吓到,一些大的肿块有40多厘米。多年下来,即便已经“见多识广”的胡晓晔时不时也还会被一些患者的病情和求医经历触动。

14岁女孩小叶(化名)是从河北来到浙大二院求助的,她在很小的时候,右腿腘窝处就长了韧带样瘤,手术后多次复发,多次手术,肿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渐渐地,腿变得弯曲,无法正常行走。

“治疗一段时间后,肿瘤被控制住不再长,她的右腿也可以做矫形手术。”胡晓晔记得,女孩最后可以正常走路,还考上了大学,生活被重启。

就在前段时间,一位年轻女孩也给胡晓晔医生带来了好消息:她在杭州找到了工作,顺利落户,并谈了男朋友,并准备结婚。

这位女孩是位盆腔直肠旁韧带样瘤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肠梗阻,在上海做了急诊手术后,肿瘤却无法切除只做了结肠造瘘。

“因为治疗后不仅肿瘤仍在,还有多个肠瘘造口,所以她当时很焦虑还存在抑郁倾向。”胡晓晔记得,女孩是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浙大二院,“她这种情况必须先控制缩小肿瘤,这样才能解除肿瘤造成的压迫,然后解决后续问题。”

因为肿瘤位置太深,HIFU治疗也存在风险。

幸运的是,胡晓晔医生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她制定了精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多次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后缩小。后来又协同医院的大肠外科、泌尿外科给她做回纳造瘘口。

“我知道她这3年一直在做志愿者,帮助其他外省的病友。”看到曾经的患者如今幸福地生活,作为医生觉得这是最大的成就,“就像那句话:你是我职业中的过客,而我希望成为你生命中的转折。这也是每位医生的殷殷期望。”

胡晓晔(左一)与泰国患者合影 医院供图

精准定位、与瘤共存

HIFU治疗的“浙二经验”

胡晓晔所在的HIFU治疗室外,挂了满满一墙的锦旗,这是患者们在治疗成功后送上的谢意。能造福这么多患者是因为过去二十多年间,胡晓晔在HIFU治疗方面精心研究,面对不同类型的病种,在不断的积累中,总结创造出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HIFU治疗方案。

HIFU治疗是一种无创的肿瘤消融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如何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怎么测算剂量大小?太大容易误伤,太小又有可能杀不死肿瘤……这些都是经验的累积。

“我们利用实时超声造影,通过打造影剂,可以让肿块显影,找到消融灶,最终明确消融的范围,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精准到毫米级。” 胡晓晔将这个过程打了个比喻,就如战场上寻找目标,以前可能是大炮打过去,打到哪儿算哪儿,超声造影就类似于无人机,可以一炮打出后先过去看下,信息反馈后及时调整范围。

在HIFU治疗中,最大的一个进展来自麻醉技术的应用。最初治疗过程,患者不用麻醉。有人耐受不了,会忍不住移动,这会影响治疗的精准性,对医生来说,要考虑到患者的耐受度,对剂量的使用也有限制。胡晓晔表示,医院无痛内镜中心的建立为HIFU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现在可以在全麻下为患者进行治疗。”

浙大二院HIFU超声刀治疗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位于内镜中心,且常规开展麻醉下日间手术的HIFU治疗中心。

而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胡晓晔和团队也摸索出了肿瘤治疗的一些理念,“像韧带样瘤容易复发,即便都是这类肿瘤,也有很大差异,治疗效果差别也比较大,如果都抱着治愈的目标,代价就会比较大。”

在胡晓晔看来,有些肿瘤如果没有对患者生活或者功能造成影响,可以“与瘤共存”:小剂量治疗,控制住肿瘤,定期复查,如果有不好的进展,再消融治疗,“HIFU治疗是无创、日间手术操作,患者做完治疗就可以回去,还是比较方便的。”

浙大二院HIFU治疗团队 医院供图

实际上,不只是韧带样瘤这样的软组织瘤,对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晚期胰腺癌等,HIFU同样适用,有比较良好的姑息治疗效果。

由于HIFU技术是完全国产研发的医疗设备和临床技术,多年来,胡晓晔医生还接收了许多从国外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的患者,包括来自美国的胰腺癌患者,来自俄罗斯和比利时的肉瘤患者,来自韩国的韧带样瘤患者,以及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癌症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浙大二院HIFU技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同时,还有欧洲、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医生团队专程来杭交流学习。

期待构建AI大模型

实现治疗规范化、同质化

胡晓晔医生非常细腻,他会经常记录下一些患者的治疗经过:年轻女孩臀部大腿韧带瘤控制后,做了矫正手术,还拿到了驾照;巨大子宫肌瘤患者三个月治疗后,肌瘤缩小,贫血也恢复……

如今,浙大二院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心,已经治疗3000余位患者,这是胡晓晔20多年坚持下来,最大的收获。

“最初我们也走过弯路,刚引进的时候,因为是全新的治疗技术,不知道究竟适应哪一类疾病,需要不停地摸索。”胡晓晔那个时候也迷茫过,这么“冷门”的一条路要不要坚持走下去,“但我觉得它的理念是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路径的,那就是微创化、无创化方向。”

医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很明显,胡晓晔医生就有这样的品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最终才让这么多患者受益于HIFU的治疗。

对于未来,胡晓晔的期待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研究设计出AI大模型,治疗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测算,可以为患者量身测算合适的剂量、治疗范围等,“整个流程进入质量控制,实现规范化,这样便于这一技术在更广范围的推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