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艺术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出现了北曲杂剧和南戏这两种相对不同的戏曲。虽然北曲杂剧和南戏有所不同,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继承和发展之后,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较为繁荣昌盛的局面。北曲杂剧和南戏由于盛行的地域不同,南北的差异也是造成北曲杂剧和南戏在体制、演唱的形式、选取的故事题材等方面大有不同的原因。
北曲杂剧
1.何为北曲杂剧
北曲杂剧又被称为元杂剧,在元代,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往往是用北曲演唱的方式呈现在民众的面前。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元杂剧必然产生于元代。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早在北宋和南宋时期,我国的戏曲文化就有所显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之后,慢慢地这种传统戏曲形式进入了腾飞时期,才最终形成元杂剧这样的较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北曲杂剧有前期和后期这两个不同分期。在前期,北曲杂剧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并且这是北曲杂剧的较为鼎盛的时期。在后期,北曲杂剧趋于衰微没落,活动中心也由大都转为了杭州。
2.元曲四大家
如果要说起元杂剧,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兴盛与元曲四大家的创作成就是分不开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分别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而且意义较为重大,影响也较为深远,为我国的戏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来世人又把他们四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这三个作家属于前期作家,也就是属于北曲杂剧的鼎盛时期。而郑光祖属于后期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更给我国的戏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创作对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后代戏曲剧本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
3. 元曲四大家对于元杂剧的意义
一般来说,一项文学样式的兴起和形成,总是需要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推动的,往往缺一不可。元曲四大家对于元杂剧来说,就是主观因素。他们的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的创造,使得北曲杂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是这种创造肯定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必然经历的朝代的变迁和演变。没有这些客观因素的发展和推动,元曲四大家也难以出现。所以说,元曲四大家与北曲杂剧的产生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北曲杂剧的结构体制特点
1.较为固定的结构体制
北曲杂剧具有其独特的而且较为固定的演唱方式和体质特点。在结构上,北曲杂剧中的一本通常是由四折再加上一段楔子构成的。而楔子又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元杂剧除了四折以外所增加的一个独立段落。楔子原本的意思是木工加楔入榫,使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密合牢固。那么在元杂剧当中,楔子就成了一种专门的组成部分,使得杂剧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富有逻辑。
2.楔子的特点
元杂剧的这种剧本结构形式,可以从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窥见大概。一般来说,楔子的篇幅大多较为短小,所以需要用简练的语言去创作,因此楔子还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楔子往往没有专门的故事情节,常常放在剧本的开头,那么在这时候就起到了介绍剧情、概括整体的作用,如果要是把楔子被放在折与折的之间,那么就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了。所以说,楔子所在的位置不同,它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它的特点决定的。
北曲杂剧与南戏的不同
1.北曲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地
北曲杂剧与南戏产生的地点以及流行地区有所不同。北曲杂剧,顾名思义,是在我国北方疆域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北曲杂剧的前期,活动中心也是以元大都为重点的。而南戏,则是产生于南方地区,主要是浙江一带,活动中心以杭州作为重点。北曲杂剧与南戏产生及流行的地区大有不同,这也就造成了它们戏曲形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2.北曲杂剧与南戏的风格
北方的辽阔疆域造就了北曲杂剧较为粗犷、大气磅礴的风格,在音乐曲风上,也表现得有些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而且音乐较为高亢。而南戏因为产生于浙江一带,就不免带上一些江南水乡的温柔和缱绻,整体显得温婉多情、委婉动听。南戏在音乐曲风上和北曲杂剧的粗犷大气有所不同,表现得更为婉约清丽、缠绵悱恻。
3.北曲杂剧的题材
除此之外,北曲杂剧与南戏往往所选取的题材也有所不同。北曲杂剧常常会选取许多的水浒故事,还有一些断案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具有矛盾冲突,表演起来更具有冲击性,也会带有一些侠肝义胆的气概。比如说《单刀会》、《窦娥冤》等等。而南戏的表演题材多选取爱情类的故事,更能凸显出南戏的温柔哀婉,这些题材往往更能够动人心弦,使人泫然欲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就属于这一类的表演。
北曲杂剧选取的这些故事大多数具有强烈的冲击性,风格也较为粗犷大气。观赏北曲杂剧的人们,通常会感觉到内心汹涌澎湃。当表演到有冤情的时候,恨不得替被冤枉的人申辩,也想要替被冤枉的人把冤情呈报给断案官员。观赏北曲杂剧,人们往往会带着慷慨激昂的感情去对待这个表演,同时也会为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扼腕叹息。
4.南戏的题材
而南戏通常会选取一些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比如说《倩女离魂》等等。这些爱情并不像寻常爱情一样,而是带有着一些离奇曲折的色彩,甚至在剧本中还会有些魂魄、离身等元素。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举例,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影视剧中的《倩女幽魂》。然而实际上,《倩女幽魂》和《倩女离魂》并不是一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知道的《倩女幽魂》是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倩女离魂》出自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倩女离魂》是爱情类的题材,讲述的是书生和倩女的爱情故事。原本书生和倩女早早地就定下了婚约,但是由于书生家中父亲母亲过早身亡,所以倩女的母亲就不太愿意女儿和书生在一起。于是,倩女的母亲想出了很多办法来阻止女儿和书生的婚约,想要反悔。最后,倩女的母亲想到让书生进京赶考这一办法来远离自己的女儿。
然而,母亲的这一打算以及背后的原因都被倩女知道了,倩女坚决不同意和书生解除婚约。所以,在倩女得知书生要进京赶考的时候,她将魂魄与肉身分离出来,将自己的魂魄陪在书生的身边,而书生以为这就是倩女本身陪在他的身边。倩女就这样以魂魄的形式一直陪伴着书生,直到书生考中。最后书生和倩女的魂魄一起返回家乡,倩女的魂魄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肉身,二人圆满成亲。
这样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将传奇与爱情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动人心弦,缠绵悱恻。并且故事有着神秘的色彩,充满了悬念,使观众难以料想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猜不到结局的走向。南戏主要是以爱情题材为主,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能够深入观众的内心,与观众深处的精神与灵魂进行一种隔空式的交流。同时,也让观众有机会能够欣赏到非常规下的爱情故事,弥补了观众不能亲身经历或体验这样的爱情的一种缺憾。
北曲杂剧与南戏也绝不仅仅是产生以及流行的地区、演奏曲风、表演题材等三个方面有所不同,在其他别的方面也有着一些差异和分歧。但是,差异和分歧,才是营造我国戏曲文化多姿多彩的氛围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北曲杂剧和南戏在差异中不断融合、演变、继承以及共同发展,才能够形成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面貌,为我国的戏曲艺术成就做出了巨大的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曲杂剧形成的社会原因
1. 元朝时期的经济
北曲杂剧的形成和兴盛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在元代,经济相对比较繁荣昌盛,因此,对于北曲杂剧的形成以及兴盛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北曲杂剧的演出一般是由几个主要角色,再加上几位奏乐者构成的。而乐器、服装等物件对于元曲杂剧来说,就是必需品。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乐器却是十分贵重的东西,是需要较多的资金进行配置的,所以说,如果没有相对繁荣的经济条件,那么乐器、服装等各方面的配置是不可能齐全的,北曲杂剧也就没有可能会产生甚至是发展了。
2.北曲杂剧形成的群众基础
实际上,除了这些演出所必须要用到的物资之外,搭建戏台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有了这些还不够。一种表演除了表演者要到位之外,观赏者也是必须存在的。因为北曲杂剧是富有观赏性的娱乐方式,所以说群众基础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北曲杂剧能够形成并且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较为强盛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经济有所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而北曲杂剧的产生给了群众娱乐的机会,人们开始通过观看北曲杂剧来进行消遣和娱乐。这样一来,既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更使得北曲杂剧有了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北曲杂剧能够形成以及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投身于创作的文人
1.文人在元朝的地位
在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画家钱选就因为严格的等级制度被化成了第四等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就决定了元代的文人很难能够进入朝廷担任官职。因此,很多文人们纷纷把目光从朝堂慢慢地转入到了北曲杂剧的创作之中,这对于北曲杂剧的兴盛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北曲杂剧的兴盛有着重要意义。
2.文人创作对于北曲杂剧的意义
北曲杂剧的剧本并不是都由文人通过纸笔创作出来的,有的只是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而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杂剧多是民间俚语式的,其中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如果是大量的文人投入了北曲杂剧剧本的创作,那么剧本的质量将会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总结
在我国的戏曲艺术史上,北曲杂剧与南戏相互融合,历经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继承和演变,最终才使得我国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繁荣昌盛的面貌。而北曲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各种不同的原因来助力推演,以达到成熟的阶段。北曲杂剧虽然和南戏大有不同,但是我国的戏曲文化会因为北曲杂剧与南戏的融合而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