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甘皙 通讯员 冒焱鑫
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汇红村,体验者轻触客厅智慧屏,地暖温度随即升至舒适档位。这座黛瓦白墙的江南庭院看似寻常,实则是上海首个“一天建成”的智能低碳住宅,从设计到完成仅用30天,现场1天即组装完成,折射出沪郊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

作为上海市“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闵行区探索“不损文脉、不离乡土”的集中居住新模式。负责该项目的中建科工推出乡村宜居房产品,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9个预制单元如同巨型积木精准拼接,北斗定位系统确保吊装误差不超过5毫米。相比传统农房半年建造周期,新技术使施工垃圾减少80%,建筑工期缩短70%。
更令村民惊喜的是房屋的“绿色基因”。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达5000度,配合储能系统,断电时可维持全家照明12小时。“以前夏天开空调总担心电费,如果用上这个,自家发的电基本足够了。”王老伯笑着说道。
白墙上的“老虎窗”保留着江南民居神韵,内里却暗藏玄机:气凝胶涂料让保温性能提升3倍,10余个传感器24小时监测空气质量,燃气泄漏0.3秒自动关阀。村民既能用手机APP远程调控家电,也能在庭院里侍弄花草,实现“现代便利与传统情怀”的双向奔赴。
房屋设计提供4种组合模式,独栋、联排、L型合院灵活切换,村民还可自选“江南风”“乡野风”“海派风”等风格。“既要留住乡愁,更要提升品质。”中建科工产品负责人介绍,隐蔽工程预装率达90%,连吊顶龙骨都在工厂预制完成。
这些“会发电的房子”正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连片农房可改造为民宿聚落,闲置屋顶光伏接入区域电网;配套建设的模块化育秧工厂采用同源装配技术,实现“居住+生产”协同发展。村集体还计划建立智慧社区平台,探索屋顶光伏收益共享机制。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