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叶春茶香满山——打铁关、九层山茶场春茶采摘见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24:00    

三月春风劲,茶山染新翠。

在六枝特区起伏的山峦间,打铁关茶场和九层山茶场今年的春茶采摘季相继开启,3月25日,记者一行走进一垄垄茶树中,触摸一颗颗茶芽里涌动的温度和生机。

打铁关茶场

临近正午,从六盘水市区经水黄公路近2小时车程,到了郎岱古镇,穿越一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地后,驶入打铁关茶场区域。

沿着夹在茶山中的公路蜿蜒穿行,透过车窗望去,茶垄顺着山势盘旋而上,层层叠叠,苍翠欲滴。行至采茶人较多的一片茶坡时,我们下车走进茶垄间,与几位正在采茶的村民攀谈起来。

“大姐,你来这儿采茶多久了呀?”

“我一个星期前才来的。”

“一天能采多少茶叶?”

“我主要采的是一芽一叶,一天能采个两斤多……”

今年已有60岁的王本秀,是六枝特区郎岱镇驿陇村的村民,早上将孙子送去学校后,九点左右到茶场采茶,下午四点左右再去接孙子放学回家。

“我来采茶的时间不长,动作慢,很羡慕那些一天能赚一两百的人,不过,能赚点买菜钱我也挺开心的了。”

王本秀笑眯眯的摊开手掌,给我们看她采的茶叶,30元一斤的一芽一叶茶青,躺在她布满岁月痕迹的掌心里,迎着春阳熠熠生辉。

顺着王本秀的指引,我们穿过两三垄茶地,找到一位经验颇丰的采茶女——张世芹。

张世芹一边动作麻利地采茶,一边与我们交谈,她腰间戴着的茶篓眼看茶青已经过半。

“我今年51岁了,就住在山脚的郎岱镇上,采茶有三四年了吧,今年春茶开采的第二天我就来了,如果没有事情耽搁,每天大概早上七点来,晚上六点走。”

张世芹采摘的是独芽,按50元一斤采收,她一天最多的时候能采四斤多,少的时候两斤左右。“没事的时候就待久点多采点,有事情就早点收工,比较灵活,又能增加收入,所以这几年只要通知采茶,我都会来。”

连片的茶园里,有王本秀一样的新手,也有张世芹那般的能手,她们头戴遮阳帽,专注在指尖,将一颗颗茶青摘入竹篓中。

话别采茶的村民,须臾后我们来到茶场加工车间,在茶场负责人张双文的带领下,参观春茶的制作流程,杀青、理条、脱毫、揉捻、烘干……各环节机器轰鸣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厂房门口白墙上,悬挂的“金手指”奖牌格外醒目,近些年,贵州省每年都要举办“双手采好茶”主题采茶技能大赛,一等奖授予“金手指”奖项,打铁关茶场选送的选手连年斩获的都是“金手指”奖。

“因为气候影响,我们今年的春茶3月8号才开采,比以往晚了十来天。”打铁关茶场负责人张双文介绍说,春茶开采后,每天茶园里有200名左右的村民务工,近一周时间,茶厂每天制成的干茶成品有100斤左右,足够供应当前的订单量。

扎根乡土种植茶叶,打铁关茶场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5000亩,带动周边30多个村民组的村民就近就业,“打铁关翠芽”品牌享誉贵州。张双文说:“接下来,我们将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产能,拓宽销路,让‘打铁关翠芽’走出市外,走向全国。”

九层山茶场

日头偏西时,我们来到位于郎岱镇和牂牁镇交界处的九层山茶场。在茶叶加工厂门口的茶青收购处,已有不少釆茶的村民排着队等候收购。

工作人员称重、算钱、登记,一气呵成。称完一批后开始对照笔记本上的名字一边喊一边数钱:“张丹丹73元!蒋大飞108元!龚慧94元……”接过现金的村民喜笑颜开。

“今天挣了90多,比昨天少10块钱。”刘芬将刚到手的钱装进口袋,热情地回应我们,“我家是打铁关的,以务农为主,采茶季的时候就来采茶,独芽50元一斤,一芽一叶25元一斤,即能顾家又可以多一份收入,虽然累点但是很满足!”

九层山茶场海拔在1000米至1500米之间,连片5000多亩,辐射带动郎岱镇、牂牁镇的上寨村、把利村、洒志村、平桥村、半坡村等地村民就业。

据九层山茶场负责人龚华介绍,今年九层山的春茶于3月10日开采,每天有两三百人在茶场采摘茶青,因天气原因开采时间推后了些,茶叶产量受到影响,但因为去年加强管护使用了大量农家肥,茶叶品质明显有提升。

高山云雾出好茶,“九层山茶”品牌不仅是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九层山富硒茶在开通了直播后,搭乘互联网东风,销量与人气更上一层楼,这片“金叶子”正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从事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利润薄,十分辛苦,但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劳务用工多。“能照顾到大量深山里的村民,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挣钱补贴家用,心里是甜的。”龚华既是老板,也是工人,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一身风尘草屑。正聊着,工人来报电机出了故障,他和我们打了个招呼,一溜小跑“灭火”去了。

走出热闹的九层山茶直播间,我们来到附近一片茶园,遇见刚从茶垄出来准备去称茶青的杨小妹,她的竹篓满满当当。

杨小妹是牂牁镇半坡村村民,九层山春茶开采以来,她每天天不亮便骑着电动车出门前往茶场。她说:“一天能挣一百多,还可以照顾娃娃,我觉得这份工作挺不错的。”

傍晚六点多,暮色渐浓,顺着随山势起伏的茶垄望去,依旧可见三两成群的采茶村民仍忙碌在余晖中。

远处群山为幕,村民们的身影与静谧苍翠交融,构成一幅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盎然画卷。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绍良 曾杰周沁蕾 骆启 欧阳丹丹 陈栋梁 报道

编辑:任玉雯

编审:骆启

终审:江弢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