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上海建起第一个职工书屋,至今全市共已有近3700家,它成为了职工身边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在手机成为阅读工具主角的当下,如何让职工书屋成为职工要去的“知识海洋”“学习课堂”“心灵殿堂”,在短短的午休间,小小的空间里,汲取慰藉与力量,考验着广大工会工作者的智慧。
连日来,记者兵分多路,对遍布沪上的职工书屋进行探访,试图从那些具有超高人气、深受职工追捧的书屋中,找寻它们红火背后的奥秘。

兰卫医疗职工书屋一角。受访对象供图
职工不买账,工会干部挺委屈
看似星罗棋布的职工书屋,究竟有多少人去看?有没有物尽其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设置在公司内部的职工书屋,员工不太感兴趣,前去看书借书阅读的人数、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在他们看来,书屋似乎是一个摆设和形式:书架上的书太老旧了,完全提不起兴趣,有的书甚至保护膜都没撕去;只有中午休息时间开,而我们中午更想休息一下,下午我们下班,它也下班了。
从职工的反映来看,一些单位建设的书屋,确实没有发挥出真正作用,常年门可罗雀,成了一个闲置的资源,违背了建设的初衷。对此,一些工会干部也很委屈,他们为了职工书屋的正常运转,付出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天有人守着,但收效甚微,职工不买账、不愿来。最后,大家都归结于“都是手机惹的祸”,现在没人看书了。
这道难题还有没有解?到底怎样解?职工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书屋呢?
书香混着咖啡香,敞开大门接入资源
和一些企业“一排书架、零星书籍、三五座椅、空无一人”,千方百计想缩小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卫医学的职工书屋。
在这里,记者看到,原木风的装修,明亮通透的落地窗,咖啡香混着书香,入眼尽是绿植,瞬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很多职工来的时候说,这里就像自己家的客厅一样舒服。”工会主席钱倩对记者说,“公司大多数职工是专业医学背景出身,对学习的需求很大。我们原先的职工书屋只有150平方米,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为了给职工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读书空间,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将三层楼全部打通,拿出350平方米改造原有的书屋,并将职工书屋命名为“兰卫阅空间”。“我们考虑到公司年轻职工多,他们又普遍喜欢喝咖啡,便在一楼增设了咖啡驿站,职工来到这里后,可以先点一杯咖啡,再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下来慢慢品读,享受静谧时光。”
钱倩介绍说,新书屋还对每层楼进行了功能划分:一楼毗邻党建活动会议室,主要放置党建书籍;二楼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设置了阶梯座位,职工不仅可以在这里看电影,还可以借阅周围书架上文史、艺术等书籍;三楼被辟为了医学专业书籍阅览区域,职工们可以在这里“充电”学习。
同样人气颇高的,还有上海同仁医院的职工书屋。不仅藏书量超过2万册,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盟单位,拥有交大医学院多个专业数据库。职工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子书资源浏览到当今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医院工会负责人表示,工会会定期征集职工的推荐书单,职工想要什么书,工会就上新哪本书,致力于让每一位职工都满意。
自己动手扮靓书屋,文体活动注入活力
“参与”是职工书屋广受欢迎的又一法宝。
“我们刚搬了新的办公地点,有一块近30平方米的空间,想打造一个阅读空间。”大桥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对于图书资源的添置,公司并不专业,希望有专业的机构给予帮助。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总工会在一次上门调研座谈时,企业也把职工的诉求提了出来,双方一拍即合,街道工会配送图书资源,企业职工自设阅读空间。
很快,一个有着职工巧思的阅读空间建了起来,而且成本很低。公司的几位员工经过讨论和设计,用了最为环保的方式。“我们去采购了一些瓦楞纸箱,自由组合形状,用于放置图书,再合适不过。”大桥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瓦楞纸箱上配上绿植,加上白色梦幻球形吊灯组,这个开放式的阅读空间一建成就受到公司员工的追捧。
每天中午,员工们都会在这里翻翻书,休息片刻。大大的落地窗前,满眼绿意,自制的书架极具匠心,最新配置的各类书籍已有118本。“我们公司目前20多位员工,可以看上好一阵了,特别感谢街道总工会给我们提供的服务。”一位员工说道。记者看到,在阅读空间的沙发一侧还摆放着《老西门街道总工会服务地图》。据介绍,接下来,这处空间还将接入“西工学堂”职工文化服务项目。
“要想让职工书屋充满吸引力,就得在创新功能上下功夫。”记者了解到,许多书屋还成为了文体活动的载体:由上海二工大柒立方科技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工会打造的智慧七立方职工书屋,定期举办读书活动,设立知识讲座,邀请行业精英、学者专家为职工指点迷津;上海银科创展投资集团定期举办“拆书时光帮”热点发布、有趣的“易书”活动以及线下读书分享会等,特别是“易书”活动,已有近300本书籍成功置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职工书屋以丰富多彩的文创、艺术、咖啡等产品和“可读、可赏、可淘、可观”的活动,为读者、职工提供新颖多元的文化体验……
纵观职工书屋,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职工享受到书屋的价值,让更多的职工走进书屋、阅读书籍,才是书屋的目标。如何让书屋打开来,用起来,转起来,成为更多职工滋养心灵、成为社交平台、成为服务阵地,还亟需工会工作者的巧思创意和不懈努力。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庄从周)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