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伦伦呼吁,潮州话保护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受访者供图

少年儿童通过潮语节目表演传播方言艺术之美。受访者供图
■专家名片
林伦伦,广东澄海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
4月20日晚,潮州语言文化创新发展大会暨潮州市语言艺术协会二级机构成立仪式在潮州市凤凰洲公园举行。会上,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对潮州方言保护和青少年传承工作提出了殷殷期盼。
林伦伦提到,如今有一些孩子不太爱说潮语。浸透了潮人生活智慧的格言、谚语等,有些青少年都不懂了,或知之甚少。“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要让这个宝贝继续‘活’下去、‘传’下去。”林伦伦说,要深入挖掘潮州方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推动传统语言艺术与AI技术、时尚表达深度融合,让潮语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在五湖四海回响。
●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薇
传承好母语方言就是守护好文化根脉
“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活生生’地保留了古代汉语各个历史层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元素。说它‘活生生’,就是它在潮人的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随口说出。”林伦伦介绍,潮州话中一些词语来自古代汉语,很文雅,例如“翘楚”“相好”“相悦”“危下”“丈夫”“大家”“新妇”“小郎”“滚水”“床铺”“东司”等。
潮州方言因为保留古音之古老而受到语言学大师的重视,例如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以及曾在汕头、潮州做过语言调查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赵元任,他与傅斯年合作的《语言区域图》首次划出“潮汕方言区”,直接影响了翁辉东的《潮汕方言》和陈凌千的《潮汕字典》书名,这在翁辉东自序中有明确的说明。
“潮州八声,第一、五声是平声,其余六声是仄声,其中之第四、八声是入声,也是仄声。”林伦伦认为,青少年用潮州方言朗诵古代诗文,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学到平仄和押韵等音韵学知识。
对此,林伦伦建议潮州市语言艺术协会应当突出潮州方言等地域文化符号,突出“潮味”,深入挖掘潮州方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展现潮州文化基因,推动学术研究与活态传承相结合,让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个宝贝继续“活”下去、“传”下去。
借新媒体技术引起年轻人学习兴趣
“我要跟大家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少年儿童的母语方言语用问题。无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或者是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都可总结为:少年儿童说则方言传,少年儿童不说则方言死。”林伦伦表示。
潮州话中,折射潮人的心态或者文化性格,体现了潮汕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最集中的表现是在谚语里。林伦伦认为,有些谚语,是潮人生活智慧的高度浓缩,例如“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用屋檐滴水穿石来比喻家风建设是上一代影响下一代,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路在嘴’,只三个字,就把潮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敢闯敢为精神给总结了。”
“但我们要看到现在一些孩子不太爱说潮语的社会现象。这些浸透了潮人生活智慧的格言、谚语等,有些青少年都不懂了,或知之甚少。”林伦伦对此感到担忧。
他认为,潮州话的保护和传承要 “从娃娃抓起”。要借助新媒体新方式,使得年轻人喜欢,从而引起年轻人的学习兴趣。所以,潮州语言艺术协会要致力于推动传统语言艺术与AI技术、时尚表达的深度融合,善用短视频、直播等新载体,让潮州话“破圈”传播,让潮语“出圈”绽放,鼓励创作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精品力作。
“四海潮音”应让“五洲共享”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话。作为一个族群的母语方言,潮州话既是潮人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海内外4500万左右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海外,一句潮州话,就是维系乡情的密码。在离家乡越远的地方,母语(方言)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越强。因为唯有母语方言能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林伦伦认为,当前,潮州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即潮州是海内外潮籍乡亲的祖居地,是根之所在。
“潮语作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纽带、潮人的有声logo、全球潮人联通的密码,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潮州申遗应该得到同声同气的世界各地潮籍乡亲的热烈呼应。”林伦伦说。
“潮州市语言艺术协会的会员有学校老师、媒体人、主持人,应发挥各自领域的条件和优势,推动母语方言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林伦伦建议,学校老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将潮州方言知识融入教学,使母语方言能够进学校、进课堂,激发学生对本土语言文化的热爱;媒体主持人可以凭借专业的语言功底和舞台魅力,在各类活动中展现潮州语言艺术的独特韵味;新媒体人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突破地域限制,以多模态的形式和创意内容吸引年轻一代关注,让潮州方言在AI时代的互联网浪潮中焕发生机,让“四海潮音,五洲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