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教育者手记|高恋:由“不是我干的”引发的思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0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文|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高恋

又到了每周例行的家庭大扫除时刻,我正用拖把工作,忽然被空调旁一瓶酒盒边渗出的不明液体所吸引,拿起酒瓶,连忙叫来家中的孩子,让老大打开酒盒查看。

莫非它漏了?女儿找来剪刀,老大动手拆开。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穿“黄马褂”的酒瓶,一手托着瓶底,一手扶着瓶颈,轻轻晃动。

“没漏,酒还在里面呢。”我将信将疑,接过酒瓶,又晃了晃,验证老大的说法。

不甘心的我,让老大拿起酒盒底部一看,脏兮兮的一片景象。一家四口,无一承认。我只好耐着性子拿刷子反复刷开来,巧克力味逐渐飘散开来。

我立刻喊来两个孩子,追问是谁把巧克力扔在这儿的。

“不是我干的!”老大立马回应。

“也不是我干的!”老二随声附和道。

我又回想起,有一次曾在空调后面发现过零食的垃圾袋。

“到底是谁干的?”我提高音量,坏情绪慢慢被点着了。

“我一般都在自己的房间里。”老大辩解道。

“也不是我干的!”老二扭着脑袋说。

孩子他爸问老二:“是不是你干的?”

“不是我干的!”老二理直气壮道。

“你干过的事儿,你承认过吗?…”

等我打扫得差不多时,老二挤出笑眯眯的眼睛地说:“是我干的!”

家里两个孩子的表现,让我联想到了幼儿园里的情景。

每次用餐完毕,或是喝完牛奶后,桌子正中央底下常常会有被丢弃的装塑料吸管袋和一些饭菜。

“这是谁干的?”

“不是我干的…”凡是坐在这张桌子旁的小朋友,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桌子下怎么会有垃圾呢?”

而个别情商较高的孩子,会迅速跑去厕所拿来小扫帚和小簸箕,主动清理桌子底下的垃圾。

思考生长点

同样的回答—“不是我干的!”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原因如下:

一、恐惧与惩罚的心理缘由:

1. 回想起老大那时候偷偷吃巧克力和糖果,把剩下的垃圾都偷偷塞进了沙发缝隙和底下。老二也是同款,她的床头柜下面,还有上次空调后面的垃圾,都是她的一手“杰作”。他们担心作案后东窗事发,会遭到家长的一顿责备和教训。其实,小孩一点也不小!

我们并不是完全不让孩子吃零食,想起老大小时候吃旺旺雪饼,晚上咳嗽得都吐了。一听到他们咳嗽声,我的情绪就像红灯一样亮起。

2. 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害怕被老师点名批评。毕竟,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看见。针对这个问题,我试着引导他们,犯错并不可怕,老师也会犯错。

那么,错了之后,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有的孩子,可能被我的语言所点燃,才有了主动承担责任的好表现。

二、维护“好孩子”形象:

中班幼儿及我闺女的年龄成长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正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即他评阶段,对于别人的言语非常在意。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孩子的肯定性教育,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环境。

乔治·华盛顿说:“认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并不作为。”孩子们的一味逃避,治标不治本。大人有时其实生的不是孩子犯错的气,而是他们犯错后还选择抬杠式狡辩的态度。明明错了,却还固执已见。

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原则是允许他们犯错‌。正如那句老话“不拿篮球的人永远不犯规”,孩子们正是通过犯错来学习。犯错其实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关键在于,作为成人该如何唤醒孩子内心的声音,允许孩子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