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何正君摄
“个转企”工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日,南宁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南宁市公安局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快推进“个转企”工作,为南宁市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上线专区 实现“一网通办”
2024年9月,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印发《推进“个转企”直接登记试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激发个体工商户内生动力为着力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持续经营、做大做强,新增“个转企”通过采用“直接变更登记”方式转型为企业。这一举措打破“先注销后登记”模式,省去繁琐的注销和重新设立流程,实现一次登记即可完成整个“个转企”流程。
今年,南宁市基于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应用支撑能力,依托广西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建立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集成联办服务专区(以下简称“个转企”专区)。拟转型的个体工商户通过该专区向企业登记机关提出“个转企”直接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受理办结后,即时将“个转企”变更结果信息推送给公安、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银行等部门机构,相关部门共享并认可“个转企”变更登记信息。
按照《广西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数据汇聚共享的要求,各部门及时将办理进度、办理结果等数据反馈至市场监管部门,由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推送至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个体工商户全程仅需办理一次网上变更登记,即可同时完成相关业务办理,无需重复申请,真正实现“一网通办”。
此外,南宁市整合部门间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申请材料为一张表单——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登记文书,通过“一表填报”的方式,应用信息共享和电子证照,不同事项相同的申请材料免于重复提交,减轻申请人负担。
优化流程 提升服务质效
为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南宁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与“个转企”改革紧密联动,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将所涉及的营业执照、印章、税务、社保等7个事项整合成“一件事”,进一步压缩业务流程,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今年,南宁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合法、精简、高效、便捷”的原则,牵头编制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办理流程图及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材料清单,强化部门间业务、系统协同与信息共享,实现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线上“一网通办、一次办、零跑动”,线下“一窗通办、一次提交、只跑一次”。线上,企业在“个转企”专区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登记时,登记机关受理办结后自动向相关部门共享申请及办理结果信息;线下,实施“一窗受理”、内部流转,牵头窗口收到材料后,及时办理并完成部门间流转和跟踪督办。
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对于类型改变或经营场所变动涉及登记机关变更的,各登记机关主动对接,及时办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迁移事项,实现个体工商户档案与企业档案合并归档。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需刻制实体印章的,企业可自行选择具备资质的刻章点刻制印章,线上赠送变更后的电子印章,并提供在线选择公章刻制企业;需要办理企业银行基本账户开立或信息变更的,可一并预约办理。对“个转企”直接登记的办理结果,推行一次领取或提供寄递服务,实现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
信息共享 形成发展合力
为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南宁市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打造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服务场景,将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变更登记、税务变更登记(申领发票)、印章刻制备案、社保单位参保登记或参保信息变更、医保单位参保登记或参保信息变更、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基本账户开立预约信息或信息变更预约等事项集成办理,建立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跨部门联动办理机制。
线上,依托广西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的“个转企”专区办理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线下,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照大厅)设置综合服务窗口、“一窗通办”专窗办理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各部门协同配合,按照“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办理”模式,为“个转企”直接登记提供线上线下办理服务。
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完善“个转企”直接登记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及时准确推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信息数据,实现企业电子档案自动汇聚。公安、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部门,配合自治区对各自部门相关业务审批系统进行适应性升级改造,实时接收、推送反馈业务办理结果信息。同时,加快与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双向对接,使用统一填报表单,为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集成联办服务提供高质量数据应用基础。
下一步,南宁市将围绕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合力攻坚,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保障转型后企业权益得以延续,并通过建立办理进度追踪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全力做好后续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杨玲 通讯员何君 马继稳 何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