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邱慈观专栏丨水泥行业脱碳的适配融资模式探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8:18:00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容方案,表明除先前已纳入的电力行业外,另将覆盖三个高碳排行业,而水泥行业为其中之一。对于水泥行业,这个行动方案的发布无疑凸显它将面临更严峻的监管压力,唯有低碳转型,在生产工艺与技术上进行变革,才能日益精进。

任何行业的脱碳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水泥行业亦然。水泥行业脱碳所需资金庞大,必须通过合适的金融工具来募集资金,金融工具的选择应与脱碳技术相配。水泥行业的减排技术可依其减排幅度、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为短期技术和中长期技术两种,两者的投资风险不同、回报预期不同,适配的融资方式也不同。

本文探讨水泥行业的脱碳投融资实践,解析相关案例。对于风险高、前期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限长的创新型零碳技术,本文强调气候技术投融资的合适性。

水泥行业的减排技术

水泥行业碳排放的60%来自工业过程,即生料中碳酸盐(来自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其余40%来自化石燃料的使用,其中当水泥生产通过煤炭或瓦斯燃烧供热和供电时,其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5%和5%。因此,水泥行业脱碳既可针对工业过程,如通过降低水泥熟料占比、改变产品配方等方式实现,也可针对化石燃料,如通过燃料替代、电力替代等方式实现。

本文将水泥行业的碳排放源、排放占比、减排技术、减排幅度、技术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等做了整理,见表1。对此,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七种减排技术可依其减排幅度和技术成熟度,分成短期和中长期两类。原料替代、熟料替代、能效提升、燃料替代以及电力替代属于在过渡期间使用的短期技术,减排幅度较小,但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整体较高。低碳水泥工艺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属于中长期技术,减排幅度较大,但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整体较低。

第二,当水泥企业使用这些脱碳技术时,可只使用其中一种,也可几种合并使用,直到水泥生产的碳排放接近零为止。例如,它可单独使用一个减排幅度为50%的低碳水泥工艺,使水泥生产减排30%;也可将该工艺与另一个减排幅度为30%的燃料替代方案合并使用,使水泥生产减排40.5%。

表1 水泥行业的碳排放相关信息

水泥行业脱碳的融资工具选择

与水泥行业减排技术的期限特质相对应,水泥行业的脱碳融资工具也可分成短期和中长期两种,两者的投资风险不同,回报预期不同,适配融资方式也随之不同。

与短期脱碳技术相对应的融资涉及生产设施的改造,以及新型原料、替代燃料的采购等。由于短期技术优化空间不大,投资回报的可预见性高,适配金融工具以债务类为主。目前常见工具有传统与新兴两类,前者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后者以转型债券、转型绩效挂钩债券、转型绩效挂钩贷款为主。

中长期减排技术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突破,相关技术仍处于开发阶段,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投资风险高、期限长,回报不明确,适配金融工具以股权类为主,如私募基金、创投基金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望大幅降低水泥生产碳排放的创新工艺常由科创公司开发,相关技术既可归于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又可与“硬核科技”挂钩,故为气候技术的理想投资标的。有时自身技术资源有限的水泥企业也会从战略角度参与创新水泥技术的投资,以强化连接、提高创新技术的日后使用机会。

此外,当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来扩大资金来源时,混合融资是一种合适的融资结构。其中,由优惠贷款、担保机制等形成的“催化资本”可降低风险、强化信用,从而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

短期减排技术融资案例解析

国内外有不少水泥企业通过传统债务工具来为减排技术融资。以绿色债券融资者有国内的海螺水泥、德国的海德堡材料等。以绿色贷款融资者有国内的南方水泥、土耳其的Cisma(塞姆萨水泥)等。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融资者有国内的华新水泥、印度的Ultra Tech(雅达水泥)等。这些工具募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短期减排技术领域,如Cisma之以绿色贷款资金来支持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南方水泥之以绿色贷款资金来支持燃料替代等。

在短期减排技术领域里,熟料替代比较罕见,以下介绍两个融资案例,一个采用债务融资,另一个采用混合融资。

熟料替代的探索以煅烧黏土等替代胶凝材料(SCM)为主,通过使用SCM来降低水泥中的熟料含量,从而实现减排。非洲的煅烧黏土资源丰富,台泥公司与CBI加纳公司掌握市场先机,在当地投资建厂,开发煅烧黏土工艺。

台泥于2024年收购葡萄牙的Cimpor(西姆泊水泥)公司,原因是被收购方在非洲建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煅烧黏土水泥厂,通过煅烧黏土技术和生物质燃料替代传统煤炭,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可以减少40%。台泥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支持发展煅烧黏土工艺,以碳排放作为绩效指标,资金来自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CBI是一家由瑞士投资公司发起的水泥生产企业,其加纳公司于2018年投入运营,年产水泥60万吨。最初,CBI从北非进口熟料,加纳公司厂仅负责磨粉与打包。后来,为进一步减少碳足迹,CBI决定使用本地煅烧黏土来替代部分熟料,故增设黏土煅烧装置。2022年,CBI的煅烧黏土项目正式启动,最多可减少20%的碳排放。该项目除可降低碳排放外,还可促进当地就业,故引起多家欧洲金融机构的关注。最终,CBI通过混合融资模式获得80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民间资本、公共资本等。具体而言,法国兴业银行集团提供5192万美元贷款,其中的4000万美元由丹麦出口与投资基金给予买方信用担保,挪威发展中国家投资基金与丹麦发展中国家投资基金提供2790万美元的股权资金。此外,丹麦工程公司FLSmidth为CBI提供煅烧粘土的工艺设备与技术服务,以提高项目落地可行性。

图1: CBI的混合融资结构

中长期减排技术融资案例解析

中长期减排技术是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零碳工艺可望改变未来的水泥生产,故气候技术投资人开始布局,以股权投资给予支持。

美国的Sublime Systems公司致力于低碳水泥技术的研发,于202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与博士后研究员创立,已成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Sublime摒弃了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中煅烧碳酸盐释放二氧化碳的工艺,转而采用常温电化学煅烧技术直接提取石灰物质,因而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碳排放。测试结果表明,Sublime的新型水泥在性能上超越传统水泥,其碳排放目前可做到比传统水泥低70%,预计2030年可实现100%减排。

2023年Sublime完成A轮融资,参与者以Lowercarbon Capital等气候技术投资人为主,共募得4000万美元资金。气候技术资金专门投资于能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提供者,特别关注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具市场潜力的低碳技术创新者。2024年Sublime获得美国能源部8700万美元的赞助款,以帮助其启动示范工厂的建设。此外,2024年全球建材巨头Holcim(瑞士霍尔希姆集团)与CRH(爱尔兰老城堡集团)也通过联合股权投资方式,为Sublime注资7500万美元,以支持其示范工厂于2026年投入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全球水泥巨擘Holcim与CRH的脱碳项目都使用短期减排技术,只有Holcim少数几个CCUS试点项目可勉强被归为中长期技术。Holcim与CRH对Sublime的战略投资正可弥补其创新技术研发短板,而Sublime与两家公司的合作也可弥补其产销短板,从而形成双赢。此外,两家公司已与Sublime签订采购绑定协议,预订Sublime工厂运营后的第一批订单,锁定低碳水泥市场的先发优势。

此外,零碳技术领域的股权投资,案例还有国内的百奥恒公司和加拿大的CarbonCure。百奥恒公司专注于研发低碳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2023年获得中美绿色基金的股权投资,现已完成A轮融资。CarbonCure公司致力于研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利用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技术,可减少碳排放并提高材料强度。CarbonCure已获多家气候投资者的支持,包括亚马逊、微软的气候创新基金、突破能源风险投资基金等,现已完成C轮融资。

思考与展望

我国水泥行业在脱碳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与资金的双重挑战,亟须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以下针对水泥行业脱碳的利益相关方,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应当加大对短期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水泥行业可通过债务融资扩大短期减排技术的应用范围,其中尤以减排幅度较大的熟料替代与燃料替代为宜。政府应当加大对水泥行业脱碳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多层次工具,为水泥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匹配度高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当调整风险评估机制和融资框架设计,结合减排技术及其应用成熟度,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引导资金精准支持过渡性技术。

其次,应当加大对中长期技术的支持力度。尽管水泥行业低碳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但这类技术是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为加快这类技术的商业化,政府可通过政策激励,鼓励风险资本、私募基金和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股权投资力度。风险投资不仅能为技术初创企业提供早期资金支持,还能帮助其加速产品研发与商业化推广;供应链中的大型水泥企业也可通过战略投资参与技术初创企业的创新过程,借助其技术优势来弥补自身短板,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应当通过多方公共政策加大对水泥行业脱碳的支持力度。现有案例表明,通过混合融资与公共资本参与,可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扩大水泥行业脱碳资金所需规模。政府可通过设立水泥行业脱碳专项基金、推动低碳水泥公共采购、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水泥企业加大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同时,政府还可鼓励国有企业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气候相关的水泥行业脱碳技术领域展开战略投资,尤其是投资具有显着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创新项目。

总体而言,水泥行业脱碳必须多管齐下,既需技术创新,也需政策支持与金融赋能。唯有通过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协作努力,水泥行业才能在脱碳征程上走得稳健。

[邱慈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李小千,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研究专员。]

来源:文/ 邱慈观、李小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