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以文化为媒,提高湖北文旅国际辨识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55:00    

近日,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战略咨询活动在武汉盛大启幕,这场汇聚全球文旅精英的盛会,不仅是对湖北丰富文旅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展示,更是对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响应与实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应以文化为媒,构建具有强大穿透力的精神标识,这一标识既要深深植根于长江文明与荆楚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通过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接口”。

湖北文旅的独特性,在于长江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具象化表达。考古数据显示,湖北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00余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湖北路径”;楚国八百年创造的“筚路蓝缕”精神、“一鸣惊人”的变革基因,至今仍在荆楚大地流淌。这种文明积淀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激活的文化资本。如神农架的野人传说、三峡的移民史诗,这些文化母题完全可能成为像玛雅文明、敦煌文化般的世界级文化IP。关键在于,湖北需建立“文明基因库”,将散落的文化碎片转化为可编码、可传播的价值模块。

这其中,打造国际化、国际知名的荆楚文化符号至关重要。而文化符号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基于当代审美与精神需求的创造性转化。傅才武教授提出的“提炼文旅体裁”的观点,本质是解决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焦虑”。湖北可借鉴故宫文创经验,构建更具精神深度的符号体系。以编钟为例,其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价值不应止步于乐器复刻。湖北可考虑联合有关院校共同开发“编钟数字音库”,将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特性转化为AI作曲算法,在武汉东湖绿道打造“编钟光影音乐会”,通过全息投影再现战国祭祀场景,让游客在声光交互中理解“金声玉振”背后的礼乐文明。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让古老文明在新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除了打造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外,用合适的方式讲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故事,“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则是提升湖北文旅国际辨识度的关键所在。而文旅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引力场”,这要求我们超越“单向输出”的思维定式,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叙事体系。胡静教授提出的“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语言,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的不同”,正是构建这一叙事体系的核心所在。这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文化共性的表达。以武当山为例,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瑞士达沃斯论坛探讨可持续发展时,武当道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学术会议、纪录片转化为全球共通的价值语言在此次大会上向全世界进行传播推广。

再比如,湖北作为重要的茶叶产区,其独特的制茶工艺、茶道礼仪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旅国际化进程中,湖北可以将茶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举办国际茶文化节,让外国友人在品尝茶食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进一步推动文化符号、旅游载体、国际化传播等内容的有效融合。

湖北文旅的国际化征程,本质是荆楚文化“自我超越”的生动注脚。从筚路蓝缕的楚人先祖到数字时代的文化使者,湖北始终在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这种探索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长江为纽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中国方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