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以为宁波只是返乡路上的‘中转站’,没想到成了我新生活的起点!”50岁的刘咏梅站在铁路宁波站广场招聘会现场感慨地说。
2025年海曙区“春风行动”,让这位原本打算回家务农的失业者,在踏出宁波站不久,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这并非个例。今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宁波558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密集铺开,超31万个岗位精准匹配,1.05万名求职者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
从“春风拂过”到“四季常暖”,宁波这座城市如何用创新与温情,书写就业帮扶的生动答卷?
为妈妈们量身定制“弹性岗位”
清晨七点半,送完孩子上学的李女士走进宁海县兴海社区“零工驿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很快敲定了一份超市理货的“妈妈岗”。“以前总觉得上班和带娃难两全,现在下楼就能工作,太方便了!”李女士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宁波,像这样“家门口就业”的暖心场景,正随着“妈妈岗”的推广日益常见。近年来,为解决育儿女性就业难题,宁波创新推出“妈妈岗”,通过开发弹性工作制岗位,将就业服务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这个常住人口8381人的兴海社区,“零工驿站”成了宝妈们的“就业便利店”。这里不仅实时更新岗位信息,还开设“金钥匙训练营”,提供直播带货、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
截至目前,该社区已累计发布1500余条岗位信息,帮助54位居民实现“下楼即上岗”,其中大部分是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妈妈们。

在镇海区九龙湖镇河源社区的“半日娴”巾帼共富工坊内,十余名宝妈围坐在一起,专注地用彩色毛线钩织玩偶,这些手工艺品将作为文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工坊负责人钱珊珊介绍:“我们联合周边农场、茶馆、花店等,专门开发了适合宝妈的弹性工作岗位。在这里,大家不仅能赚钱,还能学习非遗面点制作、直播带货等新技能。”
如今,工坊成员人均年增收1.5万元,更有4人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在鄞州区下应街道“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大量适合全职家庭妇女的“妈妈岗”被推出,宁波格调房屋租赁有限公司“妈妈岗”一经推出,就收到10多份意向登记;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零工市场的卡嫂工坊里,三十多位卡嫂熟练地包装文具、缝制毛绒玩具;
江北区甬江街道万象社区澜湾巾帼共富工坊,定期为宝妈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门口”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舞台。
为特殊群体推开职场“希望之门”
在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肢体残疾的汪师傅戴着草帽,蹲在藤蔓间仔细查看西瓜长势:“多亏‘薪有所曙’项目,教我种瓜技术,还帮着打通电商销路。现在合作社里,9个兄弟跟着我一起干!”
这个曾因残疾困守土地的农民,如今成了带动残障人士就业的“领头雁”。

这是海曙区“授人以渔”助残模式的生动缩影。
海曙区打造了中途失明者自助互助基地,通过定向培训,帮助视障人士掌握按摩、电商客服等技能;联动企业与社会组织,开设电商直播、非遗手作等15门公益课程,孵化出“轮椅咖啡师”“无声烘焙坊”等特色就业项目,让残障人士从“被帮扶者”变身“职场达人”。
北仑区则创新推出零工市场“经纪人”助残模式。6名专职“就业管家”为1918名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档”,精准匹配岗位需求。
51岁的肢体四级残疾者杨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赋闲多年的他向“经纪人”提出家门口就业需求后,很快被推荐到宁波格佳物业担任保安,如今每月收入超3000元,还享有五险一金。
“经纪人”团队不仅牵线搭桥,更联合培训机构,为残障人士定制电商运营、自媒体剪辑等新业态课程,已帮助40余人掌握数字化就业技能。

宁波的助残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温暖接力”。
海曙区“红曙团”志愿者团队为残障创业者提供电商运营、法律咨询;奉化区博尔电器打造“阳光里”共富工坊,定向吸纳33名残障员工;前湾新区的沪光汽车电器新增50个聋哑人士专属岗位……
从技能培训到岗位适配,宁波正用一把把“专属钥匙”,为特殊群体打开通向尊严与价值的职场之门。
为异乡求职者架起“就业天桥”
当凉山州的晨雾还未散去,宁波的招工专车已载着岗位信息驶入四川叙永县;在云南玉溪的招聘会现场,上千份来自宁波企业的offer等待着求职者开启。
这是宁波与西部跨越千里的“就业之约”,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腹地,这座城市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异乡求职者架起“就业天桥”。

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不仅停留在招聘的路途上,更延伸进了宁波企业的每一处角落。
走进镇海区的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汉彝双语”标识牌与彝族特色墙画相映成趣,258名来自凉山州的员工在此找到了“第二故乡”。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求职者安心,企业不仅在车间设置彝语提示,还将彝族火把节列入福利假期,从生活到文化全方位关怀。

江北区的宁波恒帅股份有限公司则演绎着长达十余年的就业帮扶故事。在一条被称为“石榴红流水线”的生产线上,10多名彝族员工熟练操作着设备。
自2012年首次从大凉山引进10余名员工后,企业员工中的彝族面孔越来越多,高峰期占比达20%。今年,江北区招工队再度启程,足迹延伸至河南卢氏、云南曲靖,续写着这场跨越地域的“就业接力”。
在宁波,就业帮扶化作城市血脉里奔涌的暖流。沿着这条满含温情的帮扶之路,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