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土崩瓦解的意思和含义(什么是土崩瓦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08:07:13    

鬼谷子

“土崩瓦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鬼谷子·抵山戏》的第三章,书中记载:“君臣相惑,土崩瓦解。事无大小,迷惑所在。”

历史上,“土崩瓦解”,常常被用来形容某种基础、框架或体系的崩溃,比如某个组织或者团体,面临解散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词。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土崩瓦解”,什么是土崩,什么是瓦解呢?

司马迁在《史记·主父偃列传》里,引用赵国人徐乐的奏章,对这个词做过非常详细的阐述。

赵国人徐乐

什么是土崩?

徐乐说:“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是之谓土崩。”

用通俗的话来讲,土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要形成这种趋势,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底层的老百姓陷入贫困,却得不到救助

百姓只要陷入贫困,就无法安居乐业,安居的人口减少,流动的贫民数量会逐渐增多,易动者,土崩之势也。只要这种不稳定的流动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级,就会形成土崩的趋势。

第二个要素,底层百姓的怨气,无法向上传达

俗话说,积怨会让人爆发。人只要陷入贫困,怨气自然随之而来,这股怨气,如果得不到朝廷的重视,不能及时得到疏解,就会在底层积聚,久而久之,越积越多,最终到达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奔涌而出。

第三个要素,社会秩序散乱,却没有人加以约束。

“世风日下,礼崩乐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词汇,这些词汇,通常与古代王朝的覆灭联系在一起使用,当一个王朝,要被另一个王朝取代之前,社会秩序的混乱,会以肉眼可见的形态,被底层百姓感知、效仿。

朝廷贤良的时候,这些混乱的秩序,会迅速得到修正和约束;朝廷昏庸的时候,事态往往走向持续恶化、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直到被另一个朝廷取代和修正。

七国之乱

什么是瓦解?

徐乐说:“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汉景帝主政的时候,七个国家联合起来,想要对付朝廷,这七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号称万乘之国,雄兵百万,武德充沛,财力十足。

但是,他们向西进攻之后,一寸土地都没有拿到,就被朝廷给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他们的主帅能力不行?士兵不够勇猛?当然不是。

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趋势,依然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汉高帝和汉文帝的惠民举措,以及他们所施行的德政,在民间还有很强的影响力。

当时的老百姓,人人安居乐业,享受安定的生活,根本就不配合那些作乱的诸侯国,那些诸侯,没有境外的协助,仅凭自己的力量,想要扭转趋势,几乎不可能,最后,自然就会像鸟兽一样散去,此之谓瓦解

用今天的学术语言来说,瓦解,只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中的一个小小的波段,它可以作用于趋势,但是无法扭转趋势

所以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为什么能成功?

主父偃说,秦始皇当政的时候,连年对外用兵,派蒙恬带兵攻打匈奴,征发天下的男丁去防守黄河北岸,仗打了十几年,死者不计其数。

当时,留守的男人,不管怎么拼命地耕种,家里装粮食的袋子也填不满,女人们再怎么辛苦地纺织,连一块廉价的围巾、幕布,她们都买不起,百姓穷苦,孤寡老弱的人,没有人奉养,路上到处都是因为饥饿而死掉的人,百姓的怨气很大。

汉朝的另一位名士——严安,后来也上书给汉武帝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如果降低刑罚,减免赋税,施行仁政,上上下下都安心搞经济,秦朝的江山,一定可以世代相传。

秦始皇

可是,秦始皇根本不听这些建议,也不对战争时期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继续沿用法家那一套严刑峻法的措施,导致施政与民风、民心相悖,上下矛盾加深,天下的百姓才燃起了反叛之心。

陈胜这种人,出身卑微,既不是名门之后,在乡下没有名气,也没有受过孔孟、墨子、曾子之类的教育熏陶,金钱更是没有。

但是,他在举兵之前,秦朝的土崩之势已经基本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陈胜,也有李胜,张胜之类的人站出来,只要有人振臂高呼,就会天下响应。

与他同时期的武臣、张耳、周市、韩广等人,都不是王公贵族的后代,也不是什么大官,在陈胜起兵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起兵了,其中的道理,都在于看准了趋势。

因此,土崩与瓦解,趋势与波段,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值得所有管理者重视与反思。

伍被

伍被劝淮南王

这个道理,淮南王刘安不懂,但是,他手下的谋士伍被,思路很清晰。

刘安在谋反之前,与伍被有过很多次对话,深入探讨过汉武帝治理下的汉朝局势。

有一次,刘安对伍被说:“陈胜、吴广,要地没地,要钱没钱,一千多人就敢起兵,我淮南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胜兵十几万,武力值是他的一百多倍,还不能起兵吗?”

伍被回答说:“大王,你拿陈胜、吴广来打比方,就有点过了。”

他说:“秦朝的时候,施行严刑峻法,老百姓一大半的收入,都要作为赋税,上交给朝廷,父子兄弟,还要去帮忙修建宫殿、长城,有时候,还要去北方的边疆驻守,苦不堪言,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怨气,所以,陈胜、吴广一举兵,天下都响应。”

“可是,当今的形势,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现在举兵,时机不是不好。”伍被劝淮南王刘安,放弃谋反的想法。

伍被劝淮南王刘安

刘安听到伍被这么说,就追问说:“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伍被回答说:“你要是真想举兵,就先把民怨搞起来,百姓有了怨气,你再举兵,就有人响应了。“

刘安听完伍被的计谋,说道:“计是好计,就是有点损。”

这段对话,发生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对话结束后,刘安根据伍被的计谋,开始制作各种道具,准备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挑拨,制造民怨。

可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朝廷发现了他的阴谋,派人前往淮南国问责。

这一年的十一月,淮南王刘安,以谋反罪,在淮南国自尽身亡,没有制造出土崩,自己先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