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楼兰,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尘封在历史中的神秘古国,不论是它的建筑特色还是文明程度都超出了我们今人的理解。在《汉书》的记载中,楼兰既不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不是莺歌燕舞的富裕沃土,甚至还缺乏淡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茫茫沙丘。这样一个淹没在沙尘中的国家竟然出乎意料的盛产美女。
然而在古人眼中,似乎楼兰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是争相拉拢讨伐的对象,从众多关于楼兰的诗句便可以看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楼兰国究竟干了啥“天怒人怨”的事情,导致直到唐朝人们还把楼兰视作平定西域、建立军功的代名词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二十世纪被瑞典探险家发现。
从楼兰古城遗址来看,它是西域的一个小国,楼兰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灭亡,存在了六百多年时间。楼兰和中原王朝之间的矛盾,主要发生在汉朝时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强大的朝代,它拥有汉武帝这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它的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
那么问题就来了,楼兰当时只是一个小国,它究竟做了什么,让中原人对其恨之入骨,甚至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件事说来话长,楼兰被中原人记恨,原因有三。
其一,楼兰古国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
从春秋战国时期楼兰大致形成到南北朝时灭亡,其中历时大约600年,在这600年间楼兰经历了太多王朝的更替,以及不同国家的管制。但是无论是因为其他国家的想要管制、以及扩张领土、或者说是统一中原的想法等,楼兰作为交通要道,难免会受到影响。到了汉朝时期,为了孤立打压匈奴,以及开辟贸易通道,汉武帝大改以往柔和的态度,采取以武力至上的方法以换取和平和贸易发展,因此派兵镇压匈奴管制的楼兰。
其二,楼兰古国夹缝求生,多次降而复叛
汉朝时期汉武帝为打开贸易通道,孤立匈奴,曾多次派遣使者出塞,联络西域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作为小国的楼兰受匈奴的指使多次抓捕汉朝使者,因此在中原王朝采取武力至上的态度的时候,楼兰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目标。楼兰古国当然经不起中原王朝的攻打,楼兰落败,王上被俘,宣布归降。但是事情却并没有因此结束,等汉朝军队回朝,匈奴再次胁迫楼兰,楼兰降而复叛,又受匈奴管制。
其三,楼兰是丝绸之路上必须打开的通道
对于楼兰本身来说,无论降也好,叛也好,都是身不由己,勉强求存。楼兰降而复叛之后,汉武帝后来也知道了楼兰王的难处,也没有过多为难,而是跨过楼兰之间也匈奴交涉,让楼兰不要拦截使者,这样也让楼兰不必处于两难之间。但是好景不长,楼兰实在是太弱小,楼兰王死后,在匈奴为质子的王子即位,楼兰完全受匈奴制约,贸易路线再次受阻。中原王朝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直至昭帝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派人刺杀了楼兰王,扶在中原为质子的王子登上王位,并派兵保卫楼兰,防止匈奴骚扰,楼兰因此过上了一段太平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太武帝为更好地连接西域,扩充疆土,派兵彻底消灭了楼兰。
我们可以看出,楼兰这个国家在匈奴与汉朝之间常常反复不定,而且贪图汉朝使者的财物,所以它成了不守信义、两面三刀的代名词,所以后面的中原王朝都比较讨厌它。同时因为它不断地挑衅中原王朝,又给了中原王朝许多人建立奇功的机会,傅子介几人就平定楼兰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所以诗歌当中都把“楼兰”当作假想敌。
楼兰处在一个“四战之地”,它的东边是强大的汉朝,东北边是强大的匈奴,南边是同样比楼兰强大的羌,而西边则是更为广阔的中亚、欧洲地区。作为一个小国,夹在这中间,导致了它必然被各方势力打击的命运。同时它还是汉朝向中亚、欧洲通商的交通要道,也是匈奴、羌族通商的必经之地,汉朝掌握了它就可以控制整个亚洲的战略态势,他们当然不能允许楼兰倒向其他的国家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夹缝生存的楼兰古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无法善终,而摇摆不定则是亲手给自己在脖子上架好了刀。无论结局怎样,说到底还是弱国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