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与回族有渊源,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泛泛混称现象,但现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回纥是历史名称,古代民族名或国名。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和甘肃的裕固族,还有部分回族,以回纥为祖先。
回纥人, 汉代和三国时的丁零和呼揭是回纥人的祖先,在不同时期,分别被称作“铁勒”、“敕勒”、“突厥”、“高车”、“回纥”等。
南北朝后期到隋代,回纥人又演变为回鹘,继而分裂成西洲回鹘,葱岭回鹘,河西回鹘等部。
元代,回鹘之名变为“畏兀儿”、“畏吾儿”、“辉和尔”、“委兀”、“委吾”等,为“联合、协助、同盟”之意,隶属于蒙古察合台汗。
元末到明代,回鹘人逐渐分化和演变成现代的维吾尔族人。
回纥为突厥人种,具有高加索人种血缘成分。
回族是解放后国家统一规定的法定民族之一,回纥则是历史概念。现在法定民族有56个,有回族但没有回纥。
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是很多信仰伊斯兰的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包括汉族、蒙古族、维吾尔、及以回纥为祖先的民族。
回族族源可追溯至唐高宗时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由海路来华,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
宋朝东来的犹太人,因宗教上的亲近,后来成为回族一部分。
13世纪,蒙古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阿拉伯等色目人,不断地迁徙到中国,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身份,随蒙古大军散布在中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
一些回纥人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
元代,有蒙古人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同化于回回中。
明代,在陕甘,回回垦荒种地,不断有归附明朝政府的回回人迁徙到这里来。还有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或侨居的“寄住回回”。
在维吾尔族眼里,回回人又称东干人,哈萨克人和北方外国人也称回回为东干人。东干人自己却称回人或回族人,原指黄河东岸的回族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回回民族是泛指,包括了现在的维吾尔族、裕固族、哈萨克族、回族等,以地域和宗教信仰而言,主要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的穆斯林民族。
吕思勉在1934年写的《中国通史》里说,回纥就是回族。
吕思勉1884.2.27—1957.10.9,
他老先生主要生活在解放前,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按老观念说的。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中写道: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在注释中,注释为:此族人,现在中国通称为回,欧洲人则通称为突厥,即今译的土耳其。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高中学生所写的一部中国通史教材,1934年初次出版。
当时属中华民国时期,那时中国的民族主要分为五族,五族共和!
五族即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其中,回族泛指内地回民和西北各地说突厥语系语言的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