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目的在复仇不在灭燕
在秦王政的荡灭六国的主要目标中燕国是排在最后的,一来是因为燕国实在是太弱了,根本就不够老秦人塞牙缝的;二来秦王政与太子丹毕竟童年是在一起玩耍的好伙伴,总是要留一些颜面的;三来燕国与秦国相距较远,长途奔袭的话会面对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危险因素。
综合这几点分析,秦王政根本没有将燕国当做是自己的对手,所以对于灭亡燕国的准备也没有提早提上日程。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燕国竟然自己主动来拔老虎的胡须,实在是让人气愤不已。
“荆轲刺秦”这件事发生之后,秦王政十分的气愤,并且嬴政是秦国的王,秦国又是当今世界最强的国家,所以秦王政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
秦王政一朝令下,王翦大将军挥师北上。在此看来灭燕之战其实更像是秦王政对燕国的复仇之战,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去秦王政出一口恶气。之后燕国被秦军攻打的支离破散,燕王喜还将太子丹的人头奉上,以此来求得一份安稳。
事情到此,秦军也就收住了自己进军的步伐。自此看来,秦国对燕之战掺杂最多的是复仇的因素,所谓的荡灭六国是秦国的总布局。此时掺杂在一起的是复仇与统一六国,相对来讲复仇的因素占据的更多。
复杂地理因素的影响
燕国的疆域在基本沦陷之后,燕王喜就携带燕国众多家眷以及燕国的权贵们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而他们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偏远的辽东地区,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讲比较复杂,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燕王喜选择了这里。
这个时候的秦军是不能够贸然前进的,毕竟如果乘胜追击他们所面临的也是十分多的,各方面的物资是不能够及时跟上的,所以秦军选择了停住脚步。
燕国的南部接壤与齐国接壤,秦国在灭齐是有政策上的帮助的。齐国能够对秦国的灭国之战袖手旁观也是秦国花了大价钱采取得的成果。此时还不是与齐国断交攻伐的好时机,所以不能贸然出兵。
此时的赵国残余势力也在继续着抗秦事业,对于他们这些残余势力也是要付出精力去镇压去看管的。
这些道理我们都是知道的,毕竟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剿灭这些国家残余势力其实比消灭一个国家要难上加难,“荆轲刺秦王”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面对燕国秦国并没有做准备,也就是没有提防它。
再者辽东地区地理环境也是十分的险峻,此时还不能轻易进军辽东。在战术上,比攻打辽东地区的最大限制也是地理原因。
王翦此时鸣金收兵,是最好的。必要的短暂修整对于一支军队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原战区的牵制
当时秦国在中原地区面对的最大敌人是魏国,魏国曾经也是霸主国家,也是中原大国。虽然这个时候魏国的整体实力不如从前,但毕竟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在秦国的灭国之战中,魏王是仅有的一个战死的君主,可见魏人的血性。
魏国在于秦国的交战中究竟能散发出多大的爆发力,这一点也是难于预测的,如果稍有闪失恐怕秦王政的灭国之战将会再往后推迟几年。
秦国要消灭魏国,所要做的就是以绝对的优势拿下魏国,秦国也仅仅只是一个国家。国家兵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在中原作战取得绝对的优势,只得让燕国残余势力继续苟活几年。
综上可以看出为什么秦国没有选择直接将燕国直接灭掉的原因,其实就是多方面因素一起限制的结果。之所以没有将燕国残余势力清除,也是多方面的考量。
秦军此时本就是四下分散,如果再分恐怕无法保证灭国之战的顺利实施,在历史的进程之中秦国的灭国之战也是不容有任何闪失的。所以秦国此时也要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战略,不能因为突如其来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将原有的计划全部打乱。
后来,在拿下的魏国和楚国之后,秦军再度北上,直接将燕国击溃,那一战可以说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