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上善若水”都听过,那到底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09:23:58    


“上善若水”这老话儿,出自我们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你别看它字不多,但里头蕴含的智慧可深了。

这个词几乎每个中国人听着都挺熟的,可是总是有人不懂它的意思。在《道德经》里头,老子不光是夸水好,还借着这话告诉我们一种活法,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现在“上善若水”这句话用得可多了,但是有时候人们说得简单了,把这个词的意思理解偏了。

大家一般都会觉得水柔软、适应能力强,但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老子这话背后想说的是什么呢?

一、上善若水的本意是什么

在《道德经》里头,老子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一堆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做人的规矩。

水为什么能成为道德的榜样呢?因为它自然而然的样子,跟道家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特别贴合。

老子觉得,水之所以能表现出这么多优点,是因为它遵守自然界的规律,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跟道家追求的那个“道”很像。

水自己流,没人去指挥它应该往哪儿流,它就自然而然地往低处流,最后流到海里,这种结果,就说明了顺其自然的力量最终有多么强大。

在道家的思想里,“道”就是宇宙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东西运转的基础。

顺着“道”走,就是顺着自然界的规律来,少去瞎折腾,这样才能让心里平静,自己外面跟人相处也和谐。

水的这个特点,就让老子他们这些道学家特别有感触。

“无为而治”在道家哲学里头是个重要概念,这个词的意思是治理的时候得适当地减少干预和控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

而水的流动方式正好体现了这种智慧。水没有固定的目标,但它总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向。

这种自然流动其实是一种很高效的方式,这群道学家看了水以后,就悟出了管理社会的道理来了。

老子还观察到,水虽然能滋养万物,却不跟万物抢地盘、争资源。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跟道家提倡的“不争”理念一拍即合了。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在道家看来,最好的行为就应该像水一样,不图回报地付出,这样在任何环境里,才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种“不争”的态度,不光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还能帮助人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家哲学,就是要用更平和、更自然的方式来过日子。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可以学着像水那样去找最自然的路,别硬是要改变现状。

在跟人打交道时,要保持谦虚和包容的心态,别没事找事争吵。

老子通过“上善若水”这个说法,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最高的善应该像水一样不求回报地给予,而且能在任何环境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不只是要求个人要有好的修养,也是给社会行为指个方向,人们要谦虚包容,别跟人争个你高我低。

和谐相处是万物最好的状态,人为的干涉应该少点,社会自然的发展应该多点,这样才是“上善”的。

二、老子悟出的和被误解的

在《道德经》里,老子用水打比方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成为高尚的人,当领导的该有什么素质才行。

老子觉得,水总是往低处流,这就象征着谦虚低调的美德。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要是能放下架子,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谦虚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取得了成就就得意忘形,反而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特别有好处。

这不光是对我们普通人说的,做领导的也得谦虚才行,领导谦虚了,才更能理解手下人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也就更有效了。

老子就特别有感慨了,他叫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包容心,有包容心的人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这样跟人相处起来也就更和谐了。

老子还发现水对人友善,滋养万物不求回报;水说到做到,遵循它的自然流动规律。

水还能适应各种环境,不管是弯弯曲曲的小溪,还是宽阔的大河,都能顺利地流淌,它能慢慢地侵蚀岩石,最终形成峡谷。

老子为什么这么推崇水?还是因为它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不行,他有志气,但是表达不出来,就只能借着“水”来暗示。

他是春秋末期周朝的一个官员,干过史官和图书馆管理员,对周朝的事是挺熟的。

后来老子看着周朝越来越不行,社会风气也变差了,心里挺失落的。最后他就辞职了,想找个清静的地方修行。

他骑着一头青牛就走了,这青牛也很有讲究,代表了稳重、平和。

他走到函谷关,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市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守关官员,那人叫尹喜,他一看见老子,就被他那种不一般的气质吸引了。

尹喜觉得这老头肯定不简单,就上去问了问。知道他是老子后,尹喜非常崇敬,就请老子留下点教诲,好让后人学学。

老子答应了,就在函谷关待了几天,写了本《道德经》,主要就是讲他对宇宙、人生、政治、道德的看法。

《道德经》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很重要的哲学书,影响很大。

写完《道德经》,老子又骑着青牛往西走了,据说就这么消失了。

关于老子后来的情况的说法挺多。有的说他到了很远的西方,成了个得道高人;还有的说他变成了太上老君,成了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不管他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不能否认的是,老子的智慧非常地深奥,但也非常浅显。

只是现在很多人,只是照着字面意思去理解“上善若水”,结果就误解它了。

有些人就觉得水是最善良的东西,这样的理解太表面了,没抓到里面的深意。

其实“上善若水”不只是讲善良要像水,更重要的是讲水的特点,既能滋养万物,又不去争抢。

这就代表了一种无私、顺其自然、不勉强的精神状态。

还有些人光盯着“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看,而忽视了这四个字后面还有话。

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后面这几句话,其实更能反映道家思想,水之所以被看作“上善”,是因为它能付出,而不求回报,能适应各种情况。

水总是在最不起眼、别人都不想去的地方,这就是谦虚的样子,和道家所提倡的遵循自然规律的精神非常契合。

水能处下、能包容、能慈爱、能守信、能治理、能发挥作用、能把握时机,这些都是“上善”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人直接把“上善若水”的意思理解偏了,觉得这是软弱的意思,但其实“上善若水”不是叫人软弱,而是教人要有智慧地过日子。

水虽然软,但不代表没力气,它能靠着流动、渗透这些方式穿过重重障碍,就像水滴能把石头磨穿一样。

还有人太消极了,觉得“上善若水”就是遇到麻烦要躲着走,这样就给理解偏了,成了消极躲事的态度。

正确的理解是要看到水的优点,在于它能适应各种情况、很灵活,还有那种不跟人争的精神。

放到实际生活里,这就是说遇到难题时能灵活处理,既不硬碰硬,也不瞎跑,而是找最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三、从古至今的“上善若水”

时代一直在变,社会也一直在进步,“上善若水”这话也有了新意思。

现在这社会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心态谦虚、能包容,还得机灵都成了特别重要的素质。

水就是这样,不管是弯弯曲曲的小溪,还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同样我们每个人和单位也得学会适应变化,随时调整心态来对付各种困难。

现在的人就该学学“上善若水”这个道理,保持谦虚、包容,适应环境的变化,别整天在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上争抢。

有的人还爱在网上跟人争论,其实看了老子的话以后,都觉得没有必要了,你争赢了能得到什么,输了又会失去什么呢?

还不如跟水一样,和和气气的过好每一天,这样对自己和别人都好。

结语

"上善若水"这话说起来简单,但里头的道理可深了。

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上善若水"就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内心平静才能跟周围的人处好关系。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这句话又变得很有用了,老子说了,要保持谦虚和包容的态度,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难题,还得记得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

往后日子还长,我们得学会用水的智慧和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高低起伏,用古人的智慧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人们常说“上善若水”,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读懂了,人生不再迷茫!

海拔新观察2022-10-21

“上善若水”都听过,那到底啥意思?其实很简单,只是被人误解了

历史潮河2020-03-06